以貌取人,其实很公平

时常听到有人吐槽:   还不就是长得好看; 对这个看脸的社会绝望了; 以貌取人,真是肤浅 ……   然而事实上,正如王尔德所言: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会以貌取人。所谓“貌”不仅是容颜,更融合了眼神、谈吐、气质以及许多小细节而成。 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就是他生活态度和性格修养的体现。 以貌取人,其实很公平。   //01// 杨澜曾经说过自己在英国的面试经历:   因为穿着随意而被公司拒绝,心情抑郁的她披散着头发,在睡衣外裹上大衣就去了咖啡馆。在咖啡馆里,她的对面坐着一个打扮非常精致讲究的英国老太太。老太太看到头发凌乱穿着随意的杨澜,递给了她一张便笺,上面是非常漂亮的手写英文:洗手间在你的左后方拐弯。 老太太的优雅和自己的邋遢形成了鲜明对比,那一刻,杨澜才意识到,外貌其实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一种尊重。没有人有义务必须透过连你自己都毫不在意的邋遢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 老太太临走前留下的一句话,让杨澜一生都印象深刻: 作为女人,你必须精致,这是女人的尊严。 后来我们见到的杨澜,不仅有独特的见识、流利的外语,更有优雅的举止、大方得体的穿衣打扮。无论走到哪里,都自带光芒。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不要过分关注一个人的外表而忽视了其内在的品质,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一个人的名字,是一个品牌;一个人的形象,是一张名片。衣着得体、外表端庄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自我成熟的表现。 一个内外兼修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02// 有人辩解:外貌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美的人天生就美。如果你也是这样想的,不妨来看一看吕燕的故事。 小眼睛,塌鼻梁,厚嘴唇,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吕燕都算不上美女,但就是这样一个曾经被很多人嘲笑的乡下姑娘却成为了中国第一个走向国际的名模;会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法语;还成立了自己的品牌,自己担任设计师。 一路走来,吕燕经历的挫折,遭受的嘲笑可想而知,但她却从没有放弃提升自己,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用越来越丰富的内涵,用才华和气质征服了所有人。 现在的吕燕依然不漂亮,但看到她的人都觉得这个姑娘有一种不同于别人的气质和特色,甚至在很多外国人眼中,吕燕就是东方美的代言人。她不漂亮,但也可以很美。 好看,不止是肤浅的漂亮,更是举止端庄,待人谦逊、谈吐优雅…..内在的涵养和思想,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容貌。 //03// 很多人喜欢吴秀波,也正是因为他的外貌形象里就反映出了他的修养和自制力。

查看完整文章

怨声载道为哪般?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疑虑:是不是我们所有人都感到生活很苦涩?你甚至无需费力就能估算出苦涩的总量了。似乎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薪酬福利不满足,抱怨自己的老板不够慷慨,在生活里没有幸福感。连新陈代谢变慢都让你烦恼不已。怨愤感看似无所不在,就像墨水滴进清水里一样迅速扩散。我们吞下苦涩,搅得我们心烦意乱。

查看完整文章

有趣的灵魂,抵挡得了一切油腻

对于人生来说,多一点理想,少一点欲望,总是自由的。 一张笑脸,一把折扇,嬉笑怒骂,侃侃而谈。知名音乐人、导演、编剧高晓松已经“不务正业”地伴随文化脱口秀栏目《晓说》跨越了5年的时间。就在11月14日刚刚度过48周岁生日的他,已经毫无疑问是个资深中年人了。 很“应景”的是,近日,伴随着“中年油腻男”词组在网络的持续发酵,知乎上也出现了这样的一个论题《为什么高晓松对文化的解读不会让人觉得“油腻”?》。话题在不长的时间内便收到百余花样繁多的回答,足见高老师在网友中的高关注度。 对照网友们列出的多种“油腻”标准,高晓松碰巧有个别沾边也许难以避免。然而对文化的解读不让人觉得“油腻”,便可以归因于这句话了:“这个世界上好看的脸蛋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虽然高晓松的外表称不上好看,但他的灵魂的确太精彩。 同学们还在背诵《登鹳雀楼》的时候他读着《左传》;有着良好家世和前途的他,最终带着吉他离家当起了流浪歌手;写歌觉得不过瘾,又做起了导演、制片人、企业高管;所有人脑中只有同一个历史的当下,他却展示了自己特别的历史储备,因而被套上了一个有争议的名号“历史发明家”……拥有如此阅历和胆识,无论这人到多大年纪,有多沉的体重,真是远远称不上“油腻”啊。 如果让你说一个有关美食的话题,你会如何去讲?想必和“舌尖”系列有异曲同工之处吧?而高晓松却并不讲鲜香麻辣油盐脂肪,偏偏站在高一些的地方,拿出他满肚子的美食历史文化跟你聊。如他所说,他最爱美食。但如果美食仅仅是流于口腹,未免浅薄。 如果你认为历史离现在太过遥远,说起来无非也就是古人不断发现了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想想也没什么可说的。但你可知道,我们如今吃的很多美食,并非近现代才开发出来,有些甚至有着千年的传承。 据高晓松在节目中讲,我们的民族祖先吃什么?经考古发掘证实,4000年前已经有了面条,而饺子在1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西汉马王堆出土了鲜嫩的水泡莲藕,你最爱喝的大骨头汤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就已经端上桌了……还说古代的事情离现在遥远吗?答案显而易见。   酒的历史也是相当久远,单单说考古实物,西汉墓中便发掘出了真正的酒。不过想想也是细思极恐,2000多年前西汉的酒啊,考古队员竟然当场尝了一口。说起这一幕的高晓松笑的天花乱坠,言语中透露着对大兄弟胆量的赞许。一个小小的考古轶事被他信口拈来,成了一个可敬的段子,让人印象深刻。 从茹毛饮血到铜鼎煮食,人类逐渐进入了一个需要烹饪的时代,而调味料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不过正如高晓松在节目中提到的,远古时的调味品并不像近现代一样丰富,除了权贵能够取到蜂蜜作为甜味调味外,普通人家也就仅有盐、梅两样。 《商书》记载有“欲作和羹,尔惟盐梅”,东坡有诗云“饮食不可无盐梅”。现在偶尔我们还能在四川泡菜中吃到腌梅,以及某些台湾菜、日本料理调料甚少只取咸、酸味突出食材鲜味的做法,实际上是由来已久的传承。   在上期《晓说2017》的下期预告中,高晓松透露了自己还创造过一道菜,最后成为京城名菜的趣闻,至于想去亲自品尝这道菜的朋友,不妨看看明天的节目,听他讲讲那些使他美食灵感迸发的源泉。每一个话题拿出来,听他讲完,您都可以直接拿去当作饭桌上唠嗑的谈资。既不高深又有些别致,以美食为节目主题,却不流于美食表面,倒生出些平易版百家讲坛的味道来,也真是毫不油腻啊…… 不疾不徐,娓娓道来,节目中的高晓松有着一种“自己说的热闹,您们听着愉快”的豁达与爽朗。经过了青春时的落拓,也享受了功成名就的荣光,如今高晓松再也没有了迫切需要得到认同的慌张,没有了爬至顶端的欲望,但却依然有着对于远方的理想。而对于人生来说,多一点理想,少一点欲望,总是自由的。 自由的思想根植于开阔的视野,高晓松的灵魂当然有趣,又何来“油腻”之谈呢?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让拥有有趣灵魂的高晓松,带你开启毫不油腻的美食文化之旅。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查看完整文章

当我们痛骂刘鑫时,陈世峰却在悄悄脱罪

正义这种东西,有时会对好人太苛刻,对坏人太宽容。 文/剑圣喵大师 来源/剑圣喵大师(ID:swordpain) – 1 – 在看到江歌母亲在微博发起的《请求判决陈世峰死刑的签名活动 》后,我大受感动,不仅立即表态签了名,还转发到朋友圈,希望我的朋友和学生能看到,为此大力协助。 评论里出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有人认为这是舆论干预司法的行为,我当场就怼回去了。 我认为民众有权发出声音表态自己对判决的态度,这是民众的权利。 而司法的公权在于,司法机关有权依照具体事实仅把民意作为一种参考意见进行裁定,这是一个交互的过程,于欢案的改判正说明了这一点。 但有一位律师朋友的发言,引起了我深深的忧虑。他是研究日本文化和法律的专家,他的意见我必须谨慎对待。 他告诉我,他认为《请求判决陈世峰死刑的签名活动 》感情上可以理解,但实际意义可能不大。 我连忙问其原因,他告诉我:“日本所有的司法系统都是极具政治性的,他们的所有工作都是以其自身所处的制度文化和政治文化为背景而展开的。” 他还发来一份文献是纽约大学法学院教授弗兰克·阿帕汉发表的文章,内容是《政治附庸还是忠诚公仆?——关于日本司法系统的两种看法》,这篇文献的结论是,日本司法系统的特征是,议会对个体法官进行紧密的官僚制控制,使得司法系统统一并且和谐运转,但这也导致了日本法官更趋向于服从重森严的等级,而非法律的教义。 “日本通”律师朋友告诉我,因为事发地在日本,极大可能采用属地管辖,审判很可能使用几乎没有死刑的日本法律。 他很悲观地认为,这事在日本最多被判15年,要是陈世峰事发以后一直闭嘴不承认(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找个好点的律师团队(听说其父母已经带领尖端律师团队赴日了),拿出自己之前没有什么犯罪记录,顶多10年。 如果作为关键证人的刘鑫愿意积极指证陈世峰,那到还好。 但假如刘鑫出于对江歌妈妈的怨恨,又或者还对陈世峰抱有好感,又或者出现了其他一些原因,做出了陈世峰是冲动杀人、非蓄意杀人,甚至是过失杀人的证词,律师在强调一下他的“悔过自首行为”,那搞不好五年都有可能。 下面是微博上的爆料。 无论是否应该相信刘鑫,绝不能让陈世峰躲过这次法律的严惩,也许他此刻早已准备好了脱罪的材料。 网友ying特意在FACEBOOK上问了下日本网友,发现在日本,虽然有刑法规定多种暴力罪名皆可判处死刑,不过通常来说,至少是杀害2个人以上才能算是恶性杀人案(不包括杀害儿童)。而且依据法律,死刑在判决之后还有漫长的上诉程序要完成,最后还要法务大臣签署执行令才能执行死刑。 特地在谷歌上搜了一下,日本从2000年到2017年执行死刑的人数有74人,而且都是本国公民,还没有外国国籍人员在日本被判死刑的案例(也许有过,不过我没查到相关案例)。 总得来说日本法院是不太可能签署死刑的,法官把签署死刑看作是自己杀了人。 – 2 –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糟糕的情况是,在日本司法服从于政治的原则上,这个案件要是被多方势力卷入,那就更扑朔迷离了。 我们可以了解下,日本第一个未成年人被判死刑的案例。

查看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