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游戏旅行青蛙火了,身在国外的我们终于理解不在家时父母的想念了

最近一款很火的手游慢慢侵占了大家的朋友圈,他的名字就是旅行青蛙。其实小编在这个游戏还没有大火起来的时候,是下过一次这个游戏的,但是打开游戏的时候看到满屏幕的日文,还发现没有中文版本的时候,又默默的把游戏给删了。 之后又实在招架不住这款游戏扑面而来的好评如潮,又心情复杂的重新安装了这个游戏。到现在,我已经深深埋在这个游戏里不能自拔了。 其实说起来,这个游戏非常的不复杂,也非常的不浪费时间。我们要做的就是养这只绿色的青蛙——每天收割三叶草,给青蛙准备行李准备食物,看着青蛙出去旅行,等着青蛙回家,青蛙不在家时看看他以前带回来的旅行纪念,他的照片,青蛙回来之后暗暗的开心,短暂的相处,然后继续为青蛙准备行李,看着他的下一次旅行。 你要做的就是花钱给青蛙准备行李,送他走,等他回家。青蛙要去那里,做什么,去多久,都不是你能控制的。你会偶尔收到青蛙给你寄的东西,比如他的风景照。 有趣的是,这个游戏里每一个玩家的青蛙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喜欢宅在家里,吃了睡睡了吃,偶尔写写东西,完全不爱出去玩,就知道在家啃老。 有的青蛙出去个一两天就回来,一周要出去个3或4次,回来了又匆匆要走。 甚至有的朋友说他的青蛙已经很久没回家了,但是他也没什么办法,只能在家等着青蛙的音信,等他回家。 大家仔细想想这个设定,这个青蛙是你养的,但是你无法也不能控制他,你能做的就是在家等他回家,或者等他寄信回家,他偶尔带朋友来家里做客,偶尔寄回家的照片里看到别的动物的身影,你有一些担心,怕他受伤害,担心,紧张,焦虑,想念这些夹杂在一起的这些情感,不正是我们的父母么。 其实仔细想想这只青蛙没有什么青春期叛逆期,没有网瘾,也不存在是不是好好学习,三个小时割一次的幸运草就够青蛙吃好几天的。还不用给青蛙买衣服交学费什么的,所以好像我们的养这只青蛙要操的心,远远比我们的父母要少得多。 再比如老想打开手机看看青蛙在干嘛的那个心态,是不是就是和父母不喜欢你关着门是一个状态呢? 总之,一款好看单调又悠闲的游戏,绝对是让身为子女的那些玩家们体会了一把为人父母的心态。 远在海外的我们,或许父母在身边,或许父母不在身边。但是我们一直和养的这只青蛙一样,被人一直记挂着。

查看完整文章

渥太华,把永远爱你写进诗的结尾,你是我唯一想要的了解

渥太华又到了茫茫大雪的季节。   当你晚上望着窗外的大雪的第一想法是难受,沮丧,心疼明天的自己的时候,你和大多数生活在渥太华的华人一致了。   大街小巷大家都在吐槽着这每年都有的恶劣天气   朋友圈里都发表着这个城市的各种不好: “渥太华的路真不平,我的车胎真是受不了” “政府在干嘛,下雪了为什么不铲雪” “这里华人真少,找工作不好找” “晚上8:00开始,夜生活就结束了” “我买个东西还要去多伦多”   可是其实嘴里一直在抱怨这里的不好 在心里 渥太华就是我们的家啊 大街上大摇大摆的大鹅们 可口的油饼Beaver Tail 大街上肥硕的鼹鼠 满城市都动不动说“Sorry”都加拿大人们 包容每个种族的存在和大家的信仰 红白的公交车站,红色的公交车 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的同胞 街边温暖的Tim Hortons的Double Double 在街角哭泣时给你递纸,问你“How are you”的本地人

查看完整文章

李子情(终): 在这信息纷繁的时代,如果还有几个文字能打动你

您好—加都人! 舅舅有很大一园李子,好几十棵树。 树是最先能感受到季节变换的。春雨吻过每一个枝头的时候,千万花骨朵蓄势待发。绿叶甚至来不及换新装,花朵就挂了一树雪白。风一吹,细小的花瓣漫天飞舞,十里飘香。立春,之于人而言,是一个节令;之于树而言,是一场盛典。       这一园树大多比较高,树干虽说不算粗壮,但向上发散出许多枝岔,入夏披一身翠绿的叶子,也能称得上气势磅礴了。李子收获不必等到秋天,盛夏时节就已经熟透。六七月份,这一园玫瑰李,远远望去可以看到夹杂在墨绿里星星点点的淡紫。要是将果实采摘下来,用袖子轻轻拂去果粉,能看到血一般的深红。        舅舅懂嫁接技术,他在一株最老的玫瑰李树上接了黄李子的枝。这株树树冠硕大,阳光穿透密密麻麻的树叶,只有斑驳几点能洒在地上。我站在树影下抬头去看,果然能看到半边的澄黄,半边的粉紫。         这样的果树耐旱,产量高,口感也好,村子里每家每户都有一园。我曾追问过母亲,树是谁栽下的,母亲说,它们前人是流传下来的,都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外公在世时,在李园周围栽上芭蕉树,标隔清楚自家与邻家的地界。外公是家里的顶梁柱,夏季他号召全家人架着梯子,拿着箩筐去摘李子,夜里坐着拖拉机赶到昆明城去卖,清晨就到家。那时正值水果价格好,一园李子,是全家人最主要的收入。       外公因为一场意外离开了家人,离开了一园李子。他亲手种下的芭蕉树还绿着,守护着李树开花结果。人的生命有时候太匆忙,充满着无数无法预测的偶然。树不一样,只要把根扎在地上,它会一直站在那里,在准确的时令里送上相同的景象。       外婆病了,她的心里,仍旧牵挂着那一园开花的李子。她想着,只要等舅舅的李子卖了,就能把欠亲家的两百块钱还上。然而,李子的价格早已经不比当年。舅舅继承了外公外婆一样勤劳正直。他忙碌一年,俢枝疏果,施肥除虫,所有劳动几乎付诸东流。李子价格一开始掉到五毛钱一公斤,后来是两三毛,最后甚至无人问津,只能让千万个熟透的李子掉落在地上。 外婆病没好,直到她离开,李子也没能卖上好价钱。村里的人们开始砍树刨根了,舅舅舍不得还是想在等两年。两年过去,李子还是只能烂在地里。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舅舅召集所有亲戚去伐树挖根。爸爸,姨爹,舅公很多人,三两天就砍倒所有李树。粗细不一的树干被截小,码在厨房,准备送进火炉。那一片红土地,还叫李子园,只不过种上了新作物。人只有适应变换的时代,才能生存下去。舅舅后来搬了新家,旧宅租出去。房子的租客并没有照管门前的石榴树,住在里边的孩子也有了各种新式的零食,不再像馋嘴的阿然,眼巴巴看着外婆剥在搪瓷碗里的石榴粒。石榴树不再开花,它被虫蛀,枯死了;又或许,它是想着,给逝去人和时光做伴。       外婆,舅舅的李园不见了。然而,圣洁的李花每年都会盛开。当你嗅到它们芬芳的时候,是阿然在想你啊!她的身体里留着你的血,如同那园李子一样鲜红。

查看完整文章

李子情(再续):在这信息纷繁的时代,如果还有几个文字能打动你

您好—加都人! 阿然住的村子里,有三口井,她家附近就有一口。井壁外沿是突兀不平的纹理,内壁却是无比平整的。井边有石板路,光滑的路面见证着无数取水人的脚印,年少的爸爸就是其中之一。       家人说,小孩子是不能望井的,井里有怪物会把孩子拉下去。小阿然很好奇,她双手牢牢抓住井沿,弯腰去看,只能看见一小个透亮圆圈,里面是自己的倒影。长大一点的阿然,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提着水桶去洗衣,她其实洗不干净,却很喜欢听小桶倒扣到井里那种沉闷而震撼的声音。偶尔看到年轻的少妇,她弯腰打水时露出一对雪白茁实的乳房,阿然和小伙伴羞红了脸。 这口井叫什么名字?其实没有人知道。只不过井边住着一户人家。儿子叫阿江,所以人们就把这口井唤作“阿江家那里的井”。阿江的父亲是出了名的老中医,在昆华医院上班,其实阿然从未见过父子两人,只有在井边洗衣服的时候,常常碰到阿江的妈妈,她已经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了。井就正对着他们家的红漆铁门,每次阿然都想趁老太太出门时瞥一眼她们家的院子,可是始终没能如愿。因为她每次出门,似乎人还没刚出来半个,就要立马把门关上。庭院里的景象因此而变得神秘起来。要是有一天能进去看看就好了,说不定院子里会有一架葡萄,或是一架金银花。主任大概是担心井边都是馋孩子,所以不敢开门让她们看见罢! 阿然的愿望得以实现的时候,是外婆来要阿江爹看病时。听妈妈说,外婆病了,半身不遂,中风,所以就住在我家一段时间,请这位医术精湛的老中医给看看。阿然走进红漆铁门的时候,大概是个傍晚,光线很暗。其实屋子不大,进门右手边是药房,昏暗,又极其狭窄。眼前这位白发苍苍,戴着眼镜的老人,就是传说中的,阿江爹。那一个个或半敞或关着的小抽屉让让阿然觉得有些害怕,她出来看期待中的院子。院子同样很小,没有想象中的葡萄架,亦没有金银花,只是杂乱地种着几棵说不出名花草,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天色已晚,看起来竟然有些颓败。药房里的家人客气地和医生寒暄,医生说外婆太幸运,因为许许多多慕名前来的患者都没有这样的机会看病,他实在太忙。家人急忙说是,一直在道谢……       外婆其实并没有住多久就走了,舅舅来接她。她并没有康复,离开阿然家时,仍旧不会走路。也就是在这一年或者半年之后,阿然去了外婆家,人很多,妈妈对阿然说,外婆睡着了。她一直过了许多年才知道,外婆睡着的意思是,妈妈心里的那个家,永远也回不去了!外婆不再坐在院子里晒太阳,不再有人对阿然说她也叫阿然。家里多了一块木头牌位,上面赫然写着外婆的名字。阿然识字了,原来外婆和她不是同一个名字。与阿然重名的外婆曾经存在过,却又永久地消失了。再次听闻有关外婆的信息,是在奶奶和邻居的闲谈中:“她外婆真是可惜啊!才六十岁的人,就走了。得了病,还来我们这边找阿江他爹看。抓第一副药,听她说吃了后,脚底有些知觉,就赶紧抓好几副,之后就再没有任何反应。来的时候,带了好厚一沓钱,用手帕包好,都是崭新的一百。可是抓药太贵,两百一副,没多久就用完了。最后还是我们给垫了两百,她外婆说,等小洪(舅舅)的李子卖了,就把钱还上。我们怎么会收她的钱?……” 阿然从此恨透了那个中医,她甚至觉得阿江爹是个招摇撞骗的江湖郎中。她再也不愿去井边洗衣,再不愿任何人提起阿江一家的名字。只是外婆说的那句话,牢牢印在了阿然心里,等小洪的李子卖了就把你们的钱还上。对啊!圣洁的李花每年都会开放,结出血一般红的李子,只要树还在,希望一直都在!  健康快乐—加都人! 加都人

查看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