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证实,长江白鲟灭绝

近日

一个噩耗登上微博热搜榜

“中国最大淡水鱼”长江白鲟

被科学家证实已灭绝

长江白鲟没能进入2020年

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物种被宣布灭绝

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pre-proof)透露了这一消息。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张辉博士。研究人员在该论文中称,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经灭绝。该论文的预校样(pre-proof)于2019年12月23日在线发布。

白鲟资料图

长江白鲟有多珍贵

“千斤腊子,万斤象。”“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

白鲟体型硕大,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速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种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它和长江中华鲟一样,是距今已有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

和长江水中精灵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危起伟,第一次看见长江白鲟是1984年,是葛洲坝下的一尾死亡白鲟。“白鲟个体大,非常难养活。1984年至1993年间,他救护过4尾被困的白鲟,仅一尾成功救活,放回长江

危起伟介绍,从物种分类的角度来说,白鲟的价值比中华鲟更大,它是一个科一个属的唯一一个种,为鲟形目鲟科白鲟属。鲟形目鲟科此前只存两个物种,除了白鲟,就是美国匙吻鲟,俗称鸭嘴鲟。

▲危教授向记者展示已灭绝白鲟的生前照片

保护迫在眉睫

长江已到“无鱼”等级

白鲟的灭绝并非孤例,被誉为“微笑天使”的江豚也面临着灭绝的危机。即便全社会都呼吁保护江豚,但就在去年11月份,长江流域湘鄂段一周内两头江豚因误入渔网而死亡。过去每到春江水暖,人们还会争相品尝肥美的刀鱼,但如今吃刀鱼已经成了奢侈的享受,“春潮迷雾出刀鱼”的景象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不仅是珍稀濒危的长江物种,就连人们餐桌上最常见的家鱼也在长江里变得稀少。据农业农村部提供的数据显示,长江“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资源量已大幅萎缩,种苗发生量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下降了90%以上,产卵量从最高1200亿尾降至最低不足10亿尾。

禁捕10年 休养生息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早在数千年前,中国人就对可持续发展观有了朴素的理解,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不用细密的网在池塘里捕捞,鱼鳖就吃不完。但直到今天电毒炸、绝户网的酷渔滥捕,却依然在长江上屡禁不绝。

为了让长江休养生息,从2002年起,原农业部在长江流域试点实施每年三个月的长江禁渔期制度。每年三个月的禁渔期并不算短,但执行了近二十年却成效有限,并没有彻底改善长江的生态环境。

 

一方面是,每年3个月的禁捕时间,完全不足以让长江鱼类得到休养生息,短暂的压抑后反而会形成更剧烈的反弹。目前,长江流域登记在册的捕捞渔船11万多艘,捕捞速度早已超过繁殖速度。而当鱼越来越少,长江上的渔民为了维持生计就要更加恶捕,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是,长江经沿岸有众多的水利水电、石油、化工、钢铁企业,排污严重,再加上非法采砂等问题,部分水域的江水已成污水、臭水、浑水,死水,生态恢复无从谈起。

 

时不我待,对于长江的生态保护已经到了“不破不立”的关键节点。

近日,农业农村部在官网发布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通告称,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最迟自2021年1月1日0时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根据国家禁捕政策及全省统一要求,南通明确,2020年1月1日起,长江南通段将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比农业部规定时间提前1年。

禁捕十年,可以说彰显了有关部门的决心,拯救长江已经容不得妥协和拖延,值得我们点赞。

南通:野生江鲜退市

养殖鱼类价格不贵

江鲜是南通人喜欢的美味。那此次禁捕对南通人有哪些影响呢?

目前南通市面上主打的本就是养殖鱼类为主,再加上海鲜、河鲜,所以江鲜退市,并不会对南通市民餐桌的丰富性带来多大影响。目前养殖鱼类价格稳中有降,像鲈鱼16块钱一斤,鳜鱼28一斤,只有往年半价左右。

市场上采购的一些餐饮业主表示,野生江鲜退出菜单,会找其他的鱼类来代,顺势再在菜式上做一些改变,总体来讲影响不大。不少市民朋友纷纷表示,野生江鲜的鲜,是最特别的,再也吃不着了,非常可惜,但是对于禁捕还是支持的。

说到底,禁渔是为了长江的鱼,也是为了靠水吃水的人。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让白鲟灭绝的悲剧不再上演,这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