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破快乐神话,如何与忧伤做朋友?

快乐变成了时下最流行的关键词。可是莉齐·普克(Lizzie Pook )想问,追求快乐有没有让你感到悲伤?

我要坦白:我不快乐。别误会,我脸上有笑,心中有爱,对生活充满好奇。我有成功的事业;有可爱的朋友与家人;还有把我捧在手心的高颜值男友。我对现状百分百满意。另一方面,爱发脾气,悲观消极,会沉浸在忧伤中不可自拔的那个人也是我。当然,我曾经在黑暗中跌跌撞撞——频繁光顾医院、暗自垂泪、伤心欲绝——可是就算没有这些,我也会是相当中立的人;心中的冷漠好似筑起一道墙,将悲欢离合拒之墙外。我知道我就是这样的人。这有什么问题吗?除非所有人都说有……

在被社交媒体包围的世界,悲伤仿佛变成了瘟疫,人人不惜一切代价,唯恐避之不及。从网络到现实,“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成为最响亮的口号;从书架上的自助类书籍到朋友圈的阳光海滩,无不透露出幸福二字。最近,甚至有经济学家与国家领导人主张,应该用快乐,而非经济价值衡量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对人生成就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在这场浩浩荡荡的,全民追求快乐的浪潮中,一项最宝贵的人类进化功能却被忽视了:悲伤。讽刺的是,事实上,调至忧郁模式令我们受益匪浅,不断追求亢奋的喜悦感带来的反而是真正的伤害。

《反快乐》作者Eric G Wilson 表示:“与西方文化的其他东西一样,快乐被当成了商品,压缩至可以购买的量化产品,就像专为‘冒险’设计的‘旅行套餐’。殊不知,如果你寻找快乐,将其视为理想的生活状态,两个问题会摆在你的面前:缺少目标时——这是不可避免的——感觉羞愧或内疚;难过时,试图让自己看起来很快乐,从而很容易抑制负面情绪。”

多伦多大学的新研究发现,压抑负面情绪,用虚假的正面情绪过度代偿——为了与“不笑就死”的社会保持同步——的代价是沉重的。研究显示,当家长隐藏负面情绪,过度表露正面情绪时,伪装导致的压力不利于孩子的健康。

停摆时间

现在,不妨回想你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刻。对我而言,是医生告诉我,父亲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那一刻,以及接下来六个月的心力交瘁。虽然那段时光不堪回首, 可是我也明白,正是悲伤让我变成了今天的自己——有紧迫感,有同情心,曾经支离破碎,最终重整旗鼓。相信低潮期的你也有同样的体会。我们必须经历那些阴郁的日子,尝尝咸咸的泪水,体验紧逼的压力,面对爱人的离去,才能打造一身钢筋铁骨,迎接前方未知的风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专家Paul Bohn称:“好比身体的免疫系统需要发展,你必须暴露在病原体之中,否则当疾病来袭时,身体只会束手无策。”

有专家认为,社会只强调正面情绪,其实是在破坏我们在逆境中锤炼出来的反弹力。因此,今年早些时候,教育专家TomBennett 将80、90 后称为“雪花一代”,不愿承受任何形式的不适。东伦敦大学应用积极心理学讲师、《负面情绪的正能量》作者TimLomas 持同样的观点:“现代社会对悲伤污名化。‘快乐文化’意味着我们更不可能忍受乏味、焦虑、内疚等负面情绪。”

对不适感的断然拒绝与英国抗抑郁药物处方量的增加不无关系。2015 年,家庭医生与药剂师开出的此类处方达到了610.5 万张,比前一年增加7%,创历史新高。前女性慈善团体“Platform 51” 的调查显示,33% 的英国女性服用过抗抑郁药物;5 7 % 的医生没有提供可替代的药物选择。在包括Wilson 在内的一些专家看来,这是因为我们开始用药物治疗简单的,人人都感受过的,有别于真正的临床抑郁症(这是截然不同、需要重视的问题。见下文)的“不快乐”。Wilson 介绍:“根据《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一度被视为‘正常’的情绪,例如长久走不出痛失爱人的阴影,应该被定义为临床抑郁症,需要药物治疗。可是如果用药物治疗‘正常’的悲伤,比如哀悼,你过的则是不完整的一半人生:只有高潮,没有低谷;只有光明,没有黑暗。”

当不快乐变成不健康  
伦敦南丁格尔医院精神病顾问医师Shamila Moodley 博士教你识别抑郁症

负面想法占主导,你开始以愤世嫉俗的眼光看待一切,尤其是未来。

受到干扰或睡眠不足,食欲明显增强或下降都可能是危险的信号。

感觉毫无价值,产生自残的冲动。变得贪杯,监控酒精摄入量。

以上症状持续四周以上。找医生好好谈谈。

痛并快乐着

现在你明白了吧?不快乐也是一种至关重要的人生经历。试问,假如从未在痛苦的泥潭里打滚挣扎,如何懂得欢乐的海洋中畅快遨游?没有黑,哪有白?没有悲,哪有喜?情绪也是有功能的。愤怒让我们握紧反抗的拳头,恐惧令我们逃离危险。完整版的“表情包”才能帮助我们走过人生的悲欢离合。伯克利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悲伤时,我们的思维方式更系统化,更关注细节。类似的研究也表明,悲伤能提高记忆力,增强同情心;与轻而易举就兴高采烈的人相比,咀嚼痛苦的人更具创造力。

我们需要重塑对于负面的观点——悲伤、脆弱、失败。毕竟,一味追求完美主义会造成内在的伤害(《普通心理学评论》的研究表明,完美主义者的自杀率更高)。相反,失败焉知非福。南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对大脑扫描后发现,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可以激活大脑的奖赏回路。别跟低落的心情过不去。2013 年,鹿特丹市伊拉兹马斯大学的一项研究称,生活中大约10% 的时间与悲伤相伴是有益无害的,不仅可以控制负面行为,还能鼓励我们远离乌云笼罩的环境。

放心,我绝不是“卖惨”。快乐是美好的,但是即使并非时时刻刻被快乐淹没,也不必感到羞愧。或许我们应该来点不一样的,直面曾经拼命躲避的东西,学着享受不确定,拥抱不安全,熟悉失败的滋味。为了收获真正的快乐,向更多负面的情绪张开怀抱,至少不再绞尽脑汁地和它们划清界限。下次,有人让你微笑时,无视就好;你才是快乐的主人。

当心情坠入谷底时,别忘了↓  
平衡之道

很多心理学家都持这种观点:每经历三种正面情绪(例如欣喜),应该体验一种负面情绪(恐惧、内疚、悲伤)。写日记,记录情绪起伏。

找出情绪类型

正常的情感种类没有太过剧烈的情绪变化,循环性情感症患者的情绪波动则相当严重。

多交谈

今年,哈佛医学院一项长达77 年的成年人研究得出结论,在通往快乐的道路上,最重要的秘诀是维持良好的关系。甩掉手机,面对面地问候吧。